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小学
校园快讯

沪滇同步 教研有“深”:沪滇同步课堂活动系列报道之三

作者(来源):华理附小 陈思雨    发布时间: 2021-12-08


1.jpg   2.jpg


3.jpg   4.jpg


  在多次的探索实践中,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小学与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哨冲镇中心小学同步课堂教学试点工作逐渐深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同步课堂模式共同教研教学,更好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动沪滇基础教育的协同发展。

协同备课,畅所欲言

  为了更好地落实沪滇课堂的实施,11月22日下午,两地老师在分头备课的基础上,在两地负责老师蔡老师和龙老师的沟通、组织下进行了协同研讨。分别从单元语文要素、教学目标、课时划分、教学设计等进行了初步研讨。由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的张琦老师作为主讲教师完善教学设计,通过微信工作群进行资源共享,为试教工作做足准备。

试讲课堂,全情参与

  11月29日上午,在华理附小云录播教室中,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张琦老师进行了《忆读书》第一课时的教学试讲活动。云南辅助教师张金妹老师及云南哨冲镇中心小学五年级组教师依托信息技术的支持进行了线上同步听课。

  课后两地教师及教研组成员老师们又进行了试讲后的备课研讨。两校教师基于上海、云南学生不同的学情共同就教学设计、同步方式进行了探讨,确定了能够适合两地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设计。

同步课堂,一个不少

  12月1 日上午,沪滇远程同步课堂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小学与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哨冲镇中心小学专场第三次教学教研活动如期举行。本次活动主要分为两个板块,首先由张琦老师执教元《忆读书》第一课时的教学。课堂伊始,华理附小五(2)班的学生们热情地与云南哨冲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通过大屏幕互相问候后,一堂特殊的语文课就此拉开序幕。

  在课堂教学中,张老师紧扣第八单元语文要素展开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圈画关键词句、分条列出信息,梳理了冰心奶奶的读书经历和感受,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与结构。课堂上,张老师由扶到放,带着两地学生在书页间感受冰心奶奶的读书乐趣。课堂互动性极强,云南的学生们在听了张老师的提问,在辅讲老师的协助下,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这样的互动方式体现了真正的零距离同步教学。在朗朗书声,阵阵掌声中,两地孩子互相鼓励,共同学习,学习氛围浓厚。

同步评课,热情高涨

  课后,两校教师结合课堂教学情况,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的落实又进行了远程同步探讨评课。华理附小的语文老师针对单元语文要素以及课堂规则的落实展开了充分讨论,云南老师也肯定了本堂课的课堂效果和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间的互动效果。

  评课结束后,云南教师还沉浸在教研氛围中,发来了文字评课,对张老师的课给予了肯定与欣赏,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哨冲镇中心小学李飞老师的评课:

  各位老师好,今天很荣幸能够参加沪滇远程同步课堂试点项目,有幸聆听到张老师的课堂。首先这节课的课堂效果非常好,学生积极性也很高,师生间互动效果也好。我非常羡慕这样的课堂,而这些也是我们所欠缺的,从引导学生梳理信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联想各方面的联系,从而整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童年~青少年~中年~老年,每一个时期的经历与感受也都清楚的找到和标注,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再一个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有效的梳理文中的信息,用时间,经历,感受的层次划出有效的信息,对学生理解课文,做阅读理解有绝大的帮助。养成这样的学习习惯是一件好事情,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更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敢想,敢说。

哨冲镇中心小学张金妹老师的评课:

  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很荣幸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今天有幸聆听了张老师的《忆读书》,张老师的这堂课,真正做到走进文本,品味文本,感悟文本,让我受益匪浅。整堂课张老师始终以生为本,教学标明确,教学条理清晰,注重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通过圈画关键词句的方法提取、批注、梳理作者读书的经历和读书感受,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里,我有个想法,老师在引导学生梳理读书经历时,可以相机梳理出“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继续落实语文要素,提高课堂效率。另外,我们在17课《松鼠》已经学过分条目梳理信息的方法,这堂课我们除了用这种方法,还可以多鼓励学生用列表格、时间轴等方式来梳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更加多样化。以上是我的一点点看法,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老师们多包涵,指正。

  沪滇两地虽隔千里远,但是通过这样同步课堂的学习模式,让两地的学生和老师有了一次互相学习的机会。我们期待在接下去的活动中有更多精彩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