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滇小课堂 “地球”大课堂:沪滇同步课堂活动系列报道之四
“云南哈尼族的梯田,云南的小朋友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吗?”很难想象这是出现在上海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小学课堂上老师说的一段话。这样跨距离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这就是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小学与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哨冲镇中心小学同步课堂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更好的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动了沪滇基础教育的协同发展。
为了更好的落实沪滇同步课堂的展示课,12月2日下午,在两地老师的分头备课的基础上大家组织了一次共同研课。这堂课是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15课,大家通过解读单元目标,研究学情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大致的教学流程。在整个过程中,每位老师都提出了值得借鉴地方。陈思雨老师更是认真倾听,仔细记录。
12月3日下午,陈思雨老师在教室里进行了《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的教学试讲活动。课后在平台上上传了试讲的录像资料。试讲厚,考虑到了两地孩子认知的差异结合课本原来的设定,我们对课堂上讲解的内容进行了调整,特地增加了“云南哈尼梯田”相关的内容。以便课堂互动环节中能够充分调动云南小朋友的积极性。
12月7日下午,沪滇远程同步课堂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小学与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哨冲镇中心小学专场第四次教学研究活动如期举行。本次活动主要分两个板块,首先由陈思雨老师执教《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的教学。课堂上,当老师以“云南哈尼梯田”是怎么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个问题的时候,云南的小朋友也积极互动。课堂气氛热烈,两地的学生针对同一个问题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两地的学生远隔千里,但同居我们的家园“地球”,所想的都是保护生态,爱护地球。
课后,两地教师结合课堂教学情况,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的落实有进行了远程同步探讨评课。云南的老师十分认可课堂上学生互动的情况,华理附小的道德与法治老师也对堂给出了一些小建议。陈思雨老师认真记录,同时表示这些意见和建议让自己收获良多。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