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呕吐、腹泻要警惕!诺如病毒感染开始进入流行季
秋冬交替之际,气温逐渐下降,各类呼吸道与消化道传染病开始活跃。其中,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也进入了每年的流行季节。如果您或家人突然出现剧烈的呕吐、腹泻,别简单地以为是“吃坏了东西”或“肠胃着凉”,这很可能是诺如病毒在作祟。了解它、识别它并科学地预防它,对于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认识诺如病毒:秋冬季腹泻的“元凶”
诺如病毒,又称诺瓦克病毒,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肠道病毒。它具有潜伏期短、变异快、环境抵抗力强、感染剂量低等特点,使其极易在人群密集场所引起聚集性疫情。
感染诺如病毒后,最常见的症状是突如其来的、剧烈的呕吐和腹泻。呕吐往往表现为喷射状,腹泻则为水样便或稀水便,不含脓血。患者常伴有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虽然病程通常较短,一般为2至3天,且多为自限性,但对于婴幼儿、老人以及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剧烈的呕吐和腹泻可能导致严重的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二、传播途径多样,防不胜防需警惕
诺如病毒的传播途径多样,堪称“无孔不入”:
粪-口途径:这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患者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病毒,如果便后洗手不彻底,病毒会污染手、物品表面,进而通过接触进入口腔。
污染的食物和水:食用或饮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如贝类、沙拉、凉拌菜等)和水是导致暴发的重要原因。特别是贝类海鲜,具有富集病毒的能力,若未经彻底煮熟,风险极高。
气溶胶传播:这是一个极易被忽视但非常重要的传播方式。患者在呕吐时,产生的呕吐物可形成含病毒的气溶胶,悬浮在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后即可导致感染。
正是由于这些复杂的传播方式,诺如病毒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波及大量人群。
三、科学预防,构筑五道健康防线
面对来势汹汹的诺如病毒,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建立科学的预防观念,落实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能有效构筑起坚实的健康防线:
第一道防线:勤洗手,守好个人卫生“第一关”
洗手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关键在于“及时”和“有效”。务必在餐前、便后、加工食物前、外出回家后的第一时间洗手。建议使用肥皂或洗手液,采用“七步洗手法”,在流动水下持续搓洗20秒以上,确保手心、手背、指缝、指尖、手腕等部位均被清洗干净。仅用清水冲洗或简单揉搓,无法有效清除病毒。在无流动水的情况下,可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手消毒液,但需注意,其对诺如病毒的灭活效果不如肥皂流水洗手,因此不能完全替代洗手。
第二道防线:严把“入口关”,确保食品与饮水安全
坚决不喝生水,家中的饮用水应煮沸后饮用,或选择质量可靠的瓶装水。生食的蔬菜、水果在食用前务必用流水充分冲洗干净,能削皮的水果尽量削皮。在厨房处理食物时,用于处理生、熟食物的案板、刀具、容器必须严格分开,避免交叉污染。所有食物,特别是海产品(如贝类)、禽畜肉类及其内脏,必须彻底煮熟、煮透后方可食用。诺如病毒在60℃以上的高温下仍能存活一段时间,因此“彻底”二字至关重要。
第三道防线:保持环境清洁,消除病毒藏匿点
居室应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效降低空气中可能存在的病毒浓度。厨房的台面、餐具、厨具要经常清洗,并定期进行消毒。及时清理家庭垃圾,尤其是厨余垃圾,避免细菌病毒滋生。
第四道防线:规范消毒,果断处理污染源
这是控制家庭内传播的关键一环。一旦家庭成员出现呕吐、腹泻症状,切忌直接用手或拖布简单清理。处理人员应佩戴好口罩和一次性手套。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沾取含氯消毒液(有效氯浓度在5000mg/L-10000mg/L)完全覆盖污染物,小心清除干净。随后对污染的地面、物品表面用含氯消毒液(有效氯浓度1000mg/L)进行擦拭或拖拭消毒。清洁中使用的抹布、工具等也必须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钟后才能再次使用。对患者经常接触的门把手、水龙头、马桶按钮、桌椅表面等,要用含氯消毒液进行重点消毒。注意,酒精和免洗手消毒液对诺如病毒的灭活效果不佳,环境消毒首选含氯消毒剂。
第五道防线:患病期间,自觉隔离防扩散
感染诺如病毒后,应主动居家隔离休息,直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2小时再复工复学,避免与家人、同事、同学进行密切接触。对于从事食品加工、护理婴幼儿、餐饮服务、快递配送等特殊岗位的人员,由于其工作性质涉及人群广泛,一旦发病,传播风险极大。因此,必须严格执行“不带病上岗”的原则,在康复并经评估无传染性前,应调离岗位。
诺如病毒虽然来势汹汹,但可防可控。面对它的流行季,我们无需过度恐慌,但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严把饮食安全关、做好环境清洁与规范消毒,并在患病期间自觉进行隔离,我们完全有能力构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有效阻断病毒的传播链,安然度过这个流行季,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记住,科学防护,是应对一切传染病最有力的武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