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与反思
点评:
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经费投入不足阻滞着教育发展仅仅是表象。而本质的属性在于办学理念的更新,评价体系的改变,教育环境的改善.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培养模式的适度超前研究,人的潜能开发的强化。若是如此,中国的基础教育一定会演绎出更多“春天的故事”。
澳大利亚是个美丽的国家,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口稀少,国富民安。位于新南威尔士州的悉尼市不仅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城市,且人与自然和谐。那里天空湛蓝,河水清澈,林木葱茏,绿草成茵,空气清新,野鸟翱翔,环境宜人。著名的悉尼歌剧院、情人港、奥林匹克公园更是令人流连忘返。那里只有汽车的奔驰,并无人潮的喧嚣。所到之处,无不让人感悟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澳大利亚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居民来自232个国家和地区,大小语言193种。澳国法制健全,民众热情、奔放,政治自由民主。教育体制沿袭西方模式。2004年10月我被江苏省国际教育交流中心选派去悉尼大学接受八周的专业培训。在澳期间,我们与部分教授和中学教师有较广泛的接触。4次的访学活动,以及与公立马里兰中学(Merrylands High School)校长Lisa女士的交流,让我对两国基础教育的差异有了较直观的感觉。
一、充满快乐的教育
澳国的高等教育是宽进严出,门槛较高。中小学教育可谓是“愉快教育”,班生均数30人以下。教师工作负担不重,亦无心理压力。学生课业负担轻,知识要求不高。有升学志向的(11-12年级)高二、高三年级学生的课程为选修课。选修科目不强求一致,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马里兰中学12年级选修文学课程的只有三人,这种选修课程也照常开班。这种情况在我国(尤其在我们地区)是根本不可能的。
我们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下位走动或走出教室,作业基本上在课内完成,小学、初中基本上无课后作业。11-12年级学生的日课后作业量也严格控制在90分钟内。周六、周日有时会安排一些社会活动、文娱活动等,绝无加班加点、补课上课的现象。澳国学校依据教育法规开足开齐全部课程:如生理、卫生、商业、烹任、机械、音乐、美术、体育、舞蹈等,也无人将这些课时移作他用。澳国的基础教育虽不及我国质量优、水平高,但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能力这一重要标志看,他们是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而我们是在“素质教育”大旗下的应试教育。教师加班加点,学生承受着来自多方的压力。
澳国学生所以能快乐地学习,是因为他们的学习内容新颖,容量适中,作业偏轻,难度相宜,方法灵活,符合人性的承受度,当然与升学、就业的压力较小也有密切的关系。我国学生之所以“苦学”而“厌学”,是因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仍处于“大一统”的模式上,学习时间过长,内容陈旧,难度过大,课业负担太重。有课程研究专家比较过中国大陆、香港、日本、前苏联的初中数学教材,结果显示,我国初中数学的知识点最多。学生耗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熬过多少难眠之夜,攻克了一道道难题,考试成绩似乎不错,但表现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低能。
我国基础教育如此优质,大学校园里人流如潮,莘莘学子们在象牙塔中搏击着,可是数十年来,偌大的中国竟然与诺贝尔奖无缘。这不能不说是学术界的悲哀!我暗自反思,恐怕与中国学生在题海无边、回头无岸的苦痛中挣扎不无关系。如果学习成为一种桎梏,如果学习成为取悦家长、老师的工具;如果学习成为泯灭童心、扼杀天才、扭曲人格之源;那么这种学习有何现实意义与未来意义?
二、个性发展的教育
与马里兰中学校长Lisa女士的交流中,我曾问“你们学校有差生吗?”她说“如果学校从语言、数学、逻辑、音乐、身体、空间、人际关系、内省和自然观察这九种智能中某一方面评价学生,衡量学生,我们没有差生。”精妙的回答着实令我吃惊。其实,我们知道,马里兰中学的高考升学率还不足15%,这所学校不是好学校。随着交流的深入,Lisa女士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地展示他们的办学实绩。澳国文联主席莫非兰签发的荣誉证书,该校学生爱玛兰、内森在“澳大利亚我的家”征文中获二等奖;马里兰中学参评2004年度悉尼公立最优学校;学生乐当志愿者;12年级学生获州保龄球赛第四名;学校棋类俱乐部成立并开放;数名学生在游泳赛中获奖,学校被命名为游泳学校;时装模特队加紧训练,准备参赛;一名学生成为州电脑高手;夏夜文艺会演获奖等。至此,我明白了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广纳博采,单一的质量观是短视的,只有全面的质量观才具强大的生命力。Lisa校长的质量意识决不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虽然他们学校的教学质量暂时并不领先,但从上面的陈述不难看出,他们的学生确实很优秀,也证明了Lisa所言:他们学校没有差生。
听课中我们发现,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开放性的,不强调统一答案,但强调人人思维。不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的答案不论对错,一律加以鼓励,有些答案甚至很荒唐,老师仍大加褒奖。摩耐尔女士给8年级所授的一节英语课,我们至今历历在目。是一篇文学作品,她首先布置学生看书,同时发给学生几张胶贴纸条,让学生写出作品中人物个 性、事件及作者的感情与态度,分类贴在黑板的相应位置,根据作品,老师提问、评讲。接下来老师要求学生写出作者另外的作品来,要求学生按文体分类贴在黑板的相应位置,再进行分类式点评。结束授课前回归教材,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述人物个性、事件发展的最精彩的语句,把典型的形容词、名词、动词按类列表。如此施教过程,我认为基本技能与能力得到了同步发展。语文教学我是外行,我只能请教“专家”我们的语文课该如何上为佳?
写到此,我想起有人说过:东方是“羊”的教育,培养的是温文尔雅、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人;西方是“狼”的教育,培养的是个性张扬、敢于挑战、不断超越自我的人。在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我们需要的是“狼”的教育,而不是“羊”的教育。
三、自我养成的教育
澳教育的特征是自我养成教育。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尽管人口稀少,但要找到一套适合所有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确实不易。马里兰中学的管理体系给了我不少启迪。校长Lisa女士告诉我们:他们的学校管理是松散型管理,对教职工、学生的管理,均以自我管理为主。学校从宏观上出台一套管理制度,管理班子与我国相似。教职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主动约束。如《校长职责》、《年级组长职责》、《班主任职责》、《教职工缺勤处理条例》、《紧急事务报告制度》等。他们没有考勤,但校长及管理人员不定时地查看相关情况,并将检查情况记录在册,作为评价教工及续聘的依据。从校长到教职工实行全员聘任,教职工人格平等,但待遇不平等。学校根据教职工的工作能力、表现、水平等要素,聘用或解聘教职工。
学生管理制度齐全,如《<集会条例》、《到课条例》、《餐室条例》、《迟到、早退处理条例》、《公物使用与保管条例》、《教室卫生条例》、《学生伤害及施救条例》等等。从管理层面看既有管理的严厉,又有人文关怀的温暖。
新生进校(7、10年级)后,学校将各项条例印装成册发给学生,由班主任组织学习,让学生明白各项纪律制度。学生会在学生自我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会对全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调控,跟踪管理。学生会录制的光盘可以说是一大“杰作”,刻有学校的发展轨迹、向学生的号召、条例的宣讲等,着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品格与习惯。在自我教育的同时,注重发挥家长委员会、社区的教育功能,形成了学校、家长、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他们不为教育而教育,而是注重学科渗透,将思想教育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中。一位老师在讲授《水》时,要求学生在学校信息库中搜索有关水的信息,学生所接触到的内容不仅仅是知识的汇集与堆积,还有澳国淡水资源的紧缺,政府每年为海水淡化所耗费财力的数据,学校的水龙头数、日耗水量,教育学生珍惜水资源,他们注重让数据说话,用事实教育,从而达到潜移默化,自觉自“炼”的目的。
四、自主学习的教育
澳国的基础教育从马里兰中学的现状可见一斑。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重心不在知识的灌输上,而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抓手,开发学生智力为目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精神和独立人格为重点,使学生摸索出符合实际的学习方法。授课风格与我们差异较大。我们的着力点在知识的传授上,形成应试技能,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拼命“填鸭”,“消化功能”与“营养功能”注意较少,“能量转换功能”(能力)更易忽视。不愿意给学生讨论、争辩、吸收的机会,到头来,考试成绩有所提高,能力水平下降。
我们听了一堂7年级(初一)数学课,简单的统计知识。从学生的计算水平及速度看,相当于我国小学三年级,从难度看相当于小学四年级。尤其是学生的心算能力很糟。课后我们与老师进行了交流。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位老师还认为他的学生很出色,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应知水平;老师也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任务。他补充的一句话给了我们答案:计算快慢并不重要,掌握方法最重要,要速度快,学生会用电脑处理。
自主学习的课堂表征为讨论式、互动式、开放式,主宰课堂的是学生。老师的讲授为典型引路、匡正评点、启发学生思维探究。12年级的一堂化学课可以明证。老师只讲授了6分钟,就布置学生分组讨论,上网调阅相关资料,分析、归纳、整理相关信息,即时制作课件。各小组将相关信息及课件通过投影仪逐一上台讲解。最后老师总结性评讲10分钟。这堂课仅 从流程上看似简单浅薄,但从学生的知、能、意、行四位一体的能力看确是可赞。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精神的体现得尤为突出,过种课型在我国恐怕还不多见。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