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点评:中外教学史上源远流长的“乐学”教学思想为它提供了厚实的历史基础,而情感教学心理学中的情知交互作用的原理为它的实践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我们觉得灵活、科学地运用“愉快教学法”的模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助于儿童把学习语文作为一种乐趣,作为一种自身发展的需要这篇文章也许会给大家有些体会。
一、让学生想学、要学是愉快教学的前提
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条件,给予点拨、激励,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到“我要学”的主动状态,让他们“入景入情”,让他们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并求得快乐。
1.创设氛围。这是指教学环境中某种刺激和学习气氛的营造,使学生一进入课堂就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唤起学习的意识。如要学《春天的歌》一课,先播放学生熟悉的歌曲《春天在哪里》,使学生的心绪随着美妙的歌曲飞入明媚的春天,为随后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准备状态。再如,要学《宝石花》一课,学生一进入课堂就发现每张课桌上都放着一盆美丽的宝石花,那柔软延伸的茎和厚实饱满的叶瓣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学习的情感和认知需求即被唤起。
2.悬念设置。如教《镇定的女主人》一课,教师上课前出示一幅画着蛇的图,问学生如果看到这条毒蛇你会怎么样,学生纷纷说“喊救命”“赶快逃”“吓得六神无主”……教师笑着说:“有一位女主人,当毒蛇盘在她脚上时,却没出声,只吩咐保姆端上一碗热牛奶引蛇出房间。”说完后出示课题问学生:“你们学习这篇课文想知道什么?”学生一个接一个说开了:“女主人为什么这么镇定?”“女主人怎么会想出端牛奶的好办法?”“为什么热牛奶会引走毒蛇?”“女主人当时的神态、心情如何?”……当教师说“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时,学生早已一头扎进课文中,急切地阅读起来了。真可谓课伊始,趣已生。
3.尝试吸引。如学习《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时,黑板上画了河滩、芦苇丛。教师以画引学生“入境”:“在这河边发生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你们能不能读读课文,用简易图、箭头加文字画出这个故事中人和物的关系图。”学生听了个个来劲,人人跃跃欲试,画出了如下的关系图:
附图{图}他们一边读一边画,画的过程也就成了学习语言的过程。
当然,让学生向往学习、渴望学习的方法很多,如做实验解决难点,播放录像再现情景,表演课文内容愉悦气氛,游戏活动启发思维等等,目的是一个,让学生的认知需求借助兴趣转化为某种动机,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人。
二、让学生能学、会学是愉快教学的核心
1.学习过程形象化、生活化、活动化,让学生能学。
如低年级《蔬菜与水果》一课的教学,为了让学生人人能学,教师在每个学生的桌上放了蔬菜和水果,还在小碗里放了煮熟的蔬菜。上课时,学生用眼睛看,用小手摸,用鼻子嗅,认识了不同蔬菜的颜色、形状、大小和气味;更有趣的是,孩子们还可以亲口尝尝不同蔬菜的味道,了解了蔬菜之间的味觉区别。最后学生用蔬菜与水果练习说话,同桌相互介绍。这样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对掌握的知识进行了运用,感知尤深!
2.学习过程有路可循,有法可依,有用“武”之地,让学生会学。
如四年级《田忌赛马》一课,属历史故事,学生颇感兴趣。课文第一部分可采用“问→读→找→议→摆”的方法来学习。先引导学生设疑,然后读读课文,找一找问题的答案,对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可以小组展开讨论,以集体的智慧相互启发,最后让学生用画好的马在桌上摆一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内容时则倒过来,先摆图,再阅读,然后议论、练习,最后表演。
不同的课文,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学习。逻辑性强的课文,用同桌引读法;抒情味浓的课文,用表情朗读法;描写人物的课文,用评议的方法;科普类的课文,则可以用小组知识竞赛的方法;对有些佳句妙言,还可以“咬文嚼字”,进行比较欣赏,以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让学生的学具有持续发展性是愉快教学的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向课外延伸,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把课内学得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灵活应用,以利于把教学活动与课余活动、社会生活衔接起来,打破封闭的教学格局,形成开放的势态,力求学得更广博些,更新鲜些。我们的做法是:
1.学中求广。这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滚动学习,举一反三;学一组,带一串;学一篇,读多篇。如《火烧云》一课用生动传神的词语写出了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描写颜色的词语有3种形式:一是叠词式(金灿灿);二是对半式(半紫半灰);三是实物形容式(葡萄灰)。为了让学生感受美,扩展词汇量,就让学生看着投影片,思考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绘,能不能用这3种词语形式说话。学生的思路打开后,说了“红彤彤、蓝盈盈、黄澄澄”;还说了“柠檬黄、海水蓝、柿子红”等等。课后,学生兴趣不减,他们相互启发,共收集了40多个描写云的颜色的词语,既加深了对火烧云色彩变化多的理解,又发展了语言,是对课文学习的一种延续。
2.学后迁移。这是指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之后,灵活而创新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品尝触类旁通的乐趣。如学习了《蝙蝠和雷达》之后,学生自己去看了《从活雷达说起》《人类的好朋友》等书籍,他们知道了什么叫仿生学,了解了人类的许多发明源于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他们用课文中学得的句式“什么相当于什么”来介绍猫头鹰与消音器、青蛙与电子蛙之间的联系,他们甚至发现还可以从更多的动植物身上得到启示,去创造发明。
3.学后设疑。这是指在学生获得学习后的愉快体验,因而学习热情高涨时,教师提示更富有难度的疑问,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再探索。如《盐的世界》一课,学生学习后对盐湖的美丽奇妙产生了探究的兴趣:为什么湖里的盐会坚硬如铁?为什么这些盐会有各种颜色,和我们吃的食盐大不相同?为什么称盐湖是有盐无水?等等,显然这些问题有难度,课文里找不到答案,而教师也不可能给学生满意的答复,这就只能让孩子们在课外去持续发展地自己学习了。
常言道,学无定法。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效率,就是质量。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各具性格、层次不同的“人”,而好的学习方法就能体现学生是主体,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从而有利于学生情、知的开发和发展,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