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小学
好文章推荐

新课程改革下的“因材施教”   

作者(来源):孔勤(推荐)    发布时间: 2005-11-21

点评:怎样把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带进课堂,让同学们愉快地学习幸福的成长。我想:这是每个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们所教的学生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在同一班级中的学生,虽然有着共同的年龄特征,但是在学习的成绩、态度和方法、兴趣和爱好、气质和性格、禀赋和潜能方面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要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因材施教”。可能这一篇文章对你有一些帮助!

新课程改革下的“因材施教”

  作为刚刚毕业参加教育工作的我,最重要的是怎样把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带进课堂,让同学们愉快地学习幸福的成长。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便更佳的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标准要求与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在同一班级中的学生,虽然有着共同的年龄特征,但是在学习的成绩、态度和方法、兴趣和爱好、气质和性格、禀赋和潜能方面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因材施教在现代的教育过程中更应有针对性的开展。因材施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大教育家孔子的教学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典范,如“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老是退缩,因此我要鼓励他上前;仲由呢,他胆子大,敢作敢为,因此我要压压他”。朱熹总结孔子的教学经验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我们目前学校教育普遍班级大,学生人数多,因材施教原则的实施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毫无疑问地是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将这一原则最大限度地开展起来。本人由于是第一年参加工作,所以我通过家访及课堂学生表现仔细地分析了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除学习成绩以外,学生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等,我都做了详尽地了解。学生的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合理的,因材施教的含义不仅包括承认差异,而且包括尊重差异。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存在的差异并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实施因材施教原则。良好教育的结果是培养出大批个性充分发展的人,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标准化”。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在他的《杜威论教育与民主主义》中提出:“如果从个人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每一个儿童有权利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教育。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不能够要求儿童适应教育,而是要使教育适应儿童。
  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我开始了因材施教个别辅导,在辅导当中我采取了鼓励性评价,以适应儿童、鼓励儿童为出发点,激发以形成儿童的内部动力,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发展个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的一个主要手段。
  首先,我是发现学生的优点,因为我们必须承认每一个孩子都有优点,承认“天生其人必有其才”、“天生我才必有用”、“人无全才”。扬长才能避短,有优点的孩子,就有进步的希望,发展的可能,而鼓励性评价恰好能给予他们合适的生长环境。事实上每个孩子身上总能发现多多少少不同的优点。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优点,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并使之进步,从而点燃前进的希望之火。传统的所谓“学习困难生”表面上看似乎浑身都是缺点,然而他们长期蒙受的指责和压制,并没有使他们改掉这些缺点和陋习,究其原因就是教育本身造成的。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常常是学业不良,因而得不到教师和同学尊重的学生。由于自尊心的得不到尊重,他们就通过一些极端行为,如违反纪律来吸引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同时宣泄内心受压抑的情绪,以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对这些学生批评指责不仅效果不大,相反会引起严重的自尊心缺失。如我们班的学生郭冰,由于爸爸妈妈忙于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照顾他的学习,养成了不良习惯,懒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家庭作业不完成,逐渐地成为老师心中无药可救的坏孩子。每一位老师都曾对他用心过,但每一位老师又都被他的无动于衷而失去信心。我在课后辅导中发现他并不笨,语言表达能力特强,所以我努力找来最简单的例题让他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上我尽可能找来最简单的问题来问他,并且在同学们面前表扬他,不但提高了他的信心而且使他的自尊心也得到了满足。不知不觉中他活跃起来了,脑子动起来了,逐渐地成为课堂中积极举手发言的“好同学”。在准备班队会表演中我发挥他的特长----语言、组织能力强,我安排他承担语言类组小组长任务。他很高兴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以后的学习当中,经常用胜利来鼓励他,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有进步了。所以,我在选择评价方式时考虑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规律,更多的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式,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受到积极的效果。同时,鼓励和表扬除了对结果加以肯定外,还要正确地说明原因,使学生认识到鼓励和表扬并不是老师有意送来的,而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是恰如其分的奖励。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有分寸的批评是必要的。
  其次,我在参照标准上也做了相应的变化,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充分体现自我参照标准以及相对参照标准。即使是“学习困难生”,只要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不断使之得到鼓励、表扬等正确评价,就可以促使他产生自我成就感,不断发现自己的潜力,逐步增强内动力。要使每一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让他们体会到成功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又如我班学生张伟杰,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由于在家庭中是独生子,父母的溺爱导致他的日常的行为恶劣,口里吐脏话,经常打骂同学并且不尊重老师,成绩日趋下降。但他也有一个很大的优点---自尊心非常强。从而我抓住他的这个致命“弱点”。对他进行辅导及教育。在一次考试当中他的成绩低于郭冰,于是我在课下的辅导中利用“激将法”,我把他的学习条件及以往的学习成绩做了对比,并且相信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只要努力一点点肯定就会超过郭冰。暗暗地帮他安排了与郭冰之间的学习较量。另一方面,我也不断地激励郭冰,也替郭冰安排了与张之间的较量。从此,他们两个都能感觉到在暗暗努力。经过一段时间,我又安排了测评,在这次测评中,他们都有飞速的进步,成绩也都各自提高。接下来我给他们都各自安排了不同的参照同学。现在,不但他们的学习成绩上来了,而且课堂纪律、同学中的影响也提高了。他们品尝到了胜利的喜悦。同时也是对我的一种鼓励。所以我尽量少使用统一的标准来考核学生而采取根据学生自我的状况提出具体要求,凡能达到的就充分鼓励、表扬。
  “学习困难生”能获得显著进步的原因就在于此:无论失败和成功,都能受到老师的鼓励和信任,哪怕是老师无意中一个微笑,俯下身子摸一摸,都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温馨,产生我还行,我还有希望的信念。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也因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趋于完善,无论过去、现在、将来的教育都需要实施因材施教原则,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我们广大教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共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