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小学
好文章推荐

恰到好处自然而然———语文课堂教学中板书的运用

作者(来源):陆云(推荐)    发布时间: 2005-12-20
点评:教学中,板书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位教师的基本功,而板书也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关键要做到恰到好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板书也是一门艺术,讲求精要与美观,这已成为共识。但如何使板书恰到好处、自然而然,更有效地发挥其功用,却常常被忽略,或难于措手。应该看到:板书并不是游离于一定的教学氛围以外的孤立的艺术品,而是体现文章思路、教师施教思路、学生学习思路的统一的结晶体。如果教学中某一方面得不到体现,无论其如何精美,也不能算是成功的板书,自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即使是事先设计得十分周到的板书,也要在实践中根据具体的教学氛围随时加以必要的修正,这是驾驭课堂、驾驭教学进程的基本功之一。不合教学氛围(即不合时宜)的板书,设计得再好,充其量只是“阳春白雪”,但并无美感可言。犹如某体育场前的运动员雕塑那样,本身很美,但因为与环境不协调,“标枪”前面是封闭的空间,“掷铁饼者”隐居在密林之中,使雕像不免黯然失色,原有的美感便荡然无存。也像有些教师套用特级教师的优秀教案,采用他们的板书设计,结果上课别别扭扭,显现的不是美,而是东施效颦般的丑。“还不如自己搞的好”,———这并不是板书设计本身的问题,而是教学本身无法达到特级教师上课时的境界。而且,不要说特级教师的板书设计不能抄袭搬用,就是同一年级同一备课组老师的板书设计也不能套用;甚至,一个人教的平行班课设计也应有区别,不能千篇一律。班级不同,学习的主体不同,板书就应该不同,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进行板书设计的时候,会把课序因素考虑进去,让课堂板书更切合教学实际,让其最大限度地体现自然美。

  有的教师由于过分看重板书的“完美”而让板书牵着“教学进程”的鼻子,本末倒置,使讲课为板书服务,结果顾此失彼。待到急忙去补充“美”时,殊不知契机已过,补写只能让人产生牵强、局促之感,失却自然。这既是以什么为中心、谁主谁次的问题,也是掌握火候的问题。犹如烹调师做菜掌握火候一样,“夹生”和“过烂”都不好。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图示材料的出现与教师的指导语配合要适当,即教师讲课与板书要配合好。这从主观上说是要摆正板书与教学进程的关系,让板书很好地服务于教学进程;从客观上讲,板书的出现必须是情理之中的,是教学进程的自然体现。

  有的教师喜欢将板书内容事先写好在小黑板或幻灯片上,待需要时逐项揭示。这样做,固然能使教者节省时间,避免忙乱,却不能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更难于使学生产生美感。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视觉形象要比静态视觉形象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电视广告几乎无一不是在“动”字上做文章,以高效地打入观众的心。预先制作好的板书,难免给人以呆板和机械之感,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边讲边写,边思边书,流动的视觉形象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兴奋,把知识写到学生的心上。

  自然的板书,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钻研,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准确估计以及对课堂教学总体设计的娴熟把握。成竹在胸,才能得心应手地画枝添叶,才能随时掌握火候,寻找契机,“书为心画”,及时自然地通过板书来推进教学进程,加深学生的思考与理解,为提高课堂效益服务。